虎斑游蛇,短尾蝮蛇
虎斑游蛇,短尾蝮蛇:虎斑游蛇,东北地区俗称野鸡脖子,好象不属于剧毒蛇,应属于微毒蛇,其毒性并不算很强。环球网环球网官方账号头皮发麻!十堰这个水池里发现一窝剧毒蛇!消防出动更正,不是向内,是后沟槽牙,且……宝贝快好(www.bbwell.cn)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内容,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虎斑游蛇,东北地区俗称野鸡脖子,好象不属于剧毒蛇,应属于微毒蛇,其毒性并不算很强。
环球网环球网官方账号头皮发麻!十堰这个水池里发现一窝剧毒蛇!消防出动
更正,不是向内,是后沟槽牙,且无注毒孔,真正释放毒素的是它颈部斑纹那块皮肤下面,有一条叫达氏腺的毒素腺体,它在捕食癞蛤蟆的时候,会将蟾蜍毒素储存在达氏腺内用以对抗其他捕食者。//@俺村我最穷之天天喝粥:野鸡脖子,大名虎斑游蛇,微毒(对过敏体质是剧毒)。这种蛇性情温顺,很少咬人。多作为宠物蛇来养。其实它也有毒牙,不过毒牙向内。很难咬伤人
九派新闻《武汉晨报》旗下账号男子骑行40分钟发现车上有蛇:后脑勺都吓麻了
蛇会报复人吗?抓蛇人打死一群毒蛇,5年后惨遭报复,死后坟头常年有蛇盘踞,此事究竟是真是假?
上个世纪80年代,湖北利川有一位名叫程地明的捕蛇人,在当地小有名气。只要一有空闲,程地明就会约上两三位村民上山捕蛇,然后带到集市上贩卖,补贴家用。
1986年6月初,程地明像往常一样约着两名同伴一起上山捕蛇,他们的目标是菜花蛇,这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无毒蛇,肉质较多且美味,在市面上比较受欢迎。
正当程地明一行人在山上仔细搜寻菜花蛇时,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程地明不由分说直接将其控制住,定眼一看原来是一条野鸡脖子蛇。
野鸡脖子蛇学名叫虎斑颈槽蛇,是游蛇科下的一种有毒蛇,这种蛇在当时的售价不高,因此程地明就直接将其打死了,没有把蛇带走。
对于捕蛇技巧高超的程地明来说,打死一条毒蛇是家常便饭,内心没有丝毫波动,他们三人继续往前寻找菜花蛇。
可没走多远,草丛里又有了动静,这下突然窜出来了好几条野鸡脖子蛇,着实把程地明他们吓坏了。虽然他们常与蛇打交道,但面对这么多毒蛇还是会感到害怕。
程地明三人一边用手中的工具驱赶毒蛇,一边往下山的方向退去,直至没有毒蛇再追来。被毒蛇追击以之后,三人总感觉有点不对劲,便商量着下山回家了。
没过几天,程地明被毒蛇追咬的事就在村子里传开了。村民们一开始还不相信,于是就前往程地明他们说的地方去查看。结果令村民吃惊不已,山上七零八落地到处都是死掉了野鸡脖子蛇,总共有70多条!
这件事不仅在七里八乡传地沸沸扬扬,还登上了当地的报纸,报刊上赫然写着这样的标题:《捕蛇青年被群蛇追逐》,说的就是程地明一行人打蛇事件。村里的老人建议程地明以后不要再抓蛇了,说蛇都是有灵性的,会对人进行报复,这次逃过一劫,下次就不一定了!
可抓了这么多年蛇的程地明哪里会听老人的话,过了没多久又开始上山抓蛇,那可是他家庭收入的来源之一。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程地明的捕蛇生活像往常一样,没有任何波澜和意外,被蛇追咬的事情也逐渐淡忘了。当然了,偶尔被蛇咬也很正常,毕竟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只不过这都是一些小事儿。
时间来到1991年7月的一天,程地明正在田间劳作,突然一群蛇向他追咬过来,而此时程地明手中并无趁手的打蛇工具,附近也没有其他村民在场,很快他就群蛇咬伤倒地。
当村民发现时,程地明已经没有了呼吸,他的身旁横七竖八躺着十几条毒蛇尸体。经确认程地明身上一共有9个蛇咬伤口,地上的毒蛇数量一共有17条,而且全都是野鸡脖子蛇。此事在当地轰动一时,还登上了一期名叫《奥秘》的科普杂志。
5年前程地明被野鸡脖子蛇追咬,如今又被同一种蛇咬死,种种迹象都表明这可能是野鸡脖子蛇的一场复仇行动。不仅如此,相传程地明死后的几年时间里,时常会有蛇盘踞在他的坟头上,这让程地明事件更加笼罩了一层神秘感。
历史故事就讲到这里,那么蛇真的会报复人吗?程地明事件究竟有几分真假呢?这里要明确一点,身为一种爬行动物,蛇类并不会报复人类,因为它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报仇的前提是不仅要认得,还要记住有仇之人,最后要找到仇家,否则报仇无从谈起。那么蛇类是否能做到上述三点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蛇类无法认出人类
蛇类的眼睛虽然看起来挺精神,但它其实是个近视眼,更关键的是,蛇类趴在地上,从它们的视角想要认出人类,实在有些艰难。你可以试着趴在地上,然后抬着头看人,你就明白那是怎样一种感受了。
事实上,蛇类感知外界环境靠的不是视觉,而是靠嗅觉来判断猎物的方位。它们常常吐出信子,这其实是在收集空气中的气味信息,然后把信息传递给口腔上部的犁鼻器,进而分析哪里的猎物气味更浓。
除此之外,有些蛇类还能通过红外感知系统,感知有温度的物体,从而判断猎物的方位和大小。
在蛇看来,人类就是一个体型庞大的热源,远比它们的猎物得多,但蛇并不能分清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那么蛇类就无法识别伤害它们的究竟是哪个人了。
其次,蛇类无法记住人类
蛇类是爬行动物,连哺乳动物都算不上,它们的大脑容量很小智商有限,根本不具备记住人模样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它们能认出人的模样,它们也记不住,更别说时隔五年之久。
最后,蛇类无法找到人类
除了体型庞大的蚺科和蟒科外,其他大部分蛇类的体型不足以吞下人类,它们通常不喜欢靠近有人居住的环境,遇到人类也会主动避开。也就是说,那种群蛇商量好去寻找某人,并向某人发起进攻的事件,只存在于影视剧中,这在自然界显然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所以说,野鸡脖子蛇报复程地明的事件,大概率是在经过口口相传以后,添油加醋而形成的一个传闻故事。当然了,程地明可能真的被蛇追咬过,也可能是死于被蛇咬,毕竟捕蛇人被蛇咬是常有的事情,但也仅限于此。
至于程地明的坟头上为什么会有蛇,那是因为蛇类本就喜欢栖息在偏僻环境处,比如坟墓附近的洞穴中。
在农村地区,有一种特别常见的蛇,被人称为野鸡项,在百姓眼里它就是无毒蛇,从来不被重视。然而7月23号,有一名来自广西的9岁男童,在玩耍时被这种蛇咬伤,随后出现了严重的凝血异常、出血不止,伤口和皮肤发黑,还好及时送到医院,经过治疗才脱离危险,也让人们对这种蛇抱有怀疑态度,它到底有没有毒?
红脖颈槽蛇是我国农村地区最常见的一种蛇,它属于游蛇科、颈槽蛇属,通体为草绿色,体长0.5-1米左右,脖颈处为红色十分显眼,头部椭圆形,也被人称为红脖子、野鸡项、扁脖子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广东、福建、贵州和云南等地,生性胆小温顺,轻易不会对人发起攻击,尤其是体型较小的蛇,哪怕是被人抓在手里也一心只想逃跑,在很多地区一直被人称为无毒蛇,连孩童都敢上去捕捉、把玩。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不仅有毒,而且是剧毒,单论毒性来讲,红脖颈槽蛇的毒性测试上限为:静脉注射ld50=0.12mg/Kg,在我国仅次于圆斑蝰和银环蛇,毒性非常强,曾经还有过咬伤人的死亡案例。据伤者家属回忆,伤者以为红脖颈槽蛇是无毒蛇,便拿在手里把玩,却不料被咬中手指,当时也没有在意,因为这种蛇在他们那里经常咬人,并没有人说它是毒蛇,也没出现过中毒症状。
随后患者的伤口出现轻微渗血,在半小时左右出现头痛、眼花、视线模糊、腹痛和胸闷,他急忙赶回家中,使用草药进行外敷,还喝了一杯药酒,情况反而加重,出现了呕吐、吐血等症状。家属赶紧拨打求救电话送到医院,因为这种蛇没有有效血清,送入ICU后并无好转,伤者头疼加剧,还出现了数次吐血症状,牙龈和口鼻也出现渗血现象,医生检查发现伤口除了淤血外,无明显肿胀,也没有明显的牙印。
医生给他注射了抗蝮蛇血清,也无明显好转,还出现了弥散性凝血、多脏器出血,需要一直替换血液才能维持生命,直到当夜凌晨6点还是没能抢救回来,这也是第一例被红脖颈槽蛇咬伤致死的案例。红脖颈槽蛇主要为血循环毒素,会引起人体凝血异常,导致出血不止,严重时会引起弥散性血管凝血,和圆斑蝰、五步蛇相似。其实被它咬伤的患者有很多,但是都没有中毒现象,就算中毒也不会引起严重后果,才被人称为无毒蛇。
这是因为红脖颈槽蛇没有毒牙,我们都知道毒蛇通常长有管牙或者钩牙,通过牙齿上的沟槽把毒液注射到猎物体内,无毒蛇没有毒牙,也无法进行毒液注射,所以威胁程度较低。红脖颈槽蛇和虎斑颈槽蛇一样,拥有毒腺却难以注射,咬人时伤口很浅,也只有微量的毒液可能会通过口腔流入伤口,就像它的唾液一样,中毒的案例才很少发生,不过它毒性强大,已被划分到毒蛇行列。
相比之下虎斑颈槽蛇伤人反而更加容易,被人称为野鸡脖子、鸡冠蛇,它和红脖子长相类似,但身上有黑色斑纹,脖子扁平有点像眼镜蛇,后背两侧布有红色条纹,也是农村比较常见的蛇。它是有毒牙的,只是长在喉咙深处,在吞咽猎物时才能注入毒液,帮助消化,平时很难通过咬伤注毒,因此也不被我国重视,一直被当做无毒蛇对待,但这种蛇在日本却人尽皆知,是日本最致命的毒蛇之一。
它的毒性测试为:静脉注射ld50=0.26mg/Kg,毒性不如红脖子,排毒量更胜一筹,最大有17毫克,平均能达到10毫克,相比之下它注毒也会更加容易一些,如果是体型较大的蛇,或者把手指伸进口中,是能引起中毒症状的。中毒后会有轻微的肿胀,严重者也有出血症状不容忽视,毒液类型和红脖子相同,因为毒液量较大,比红脖子更加危险。
这也是我国常见的两种剧毒蛇,都是因为注毒困难不被重视,被很多人当做无毒蛇对待,还经常有人说被它们咬过什么事都没有,那你不想想,有事的还能站出来说话吗?对于毒蛇一定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尤其是不能确定的蛇,哪怕是曾经被咬多次都没事,如果有一次被它注毒成功,就不会再有下次了。#毒蛇#
外号“野鸡脖子”,被人们称为无毒蛇,但为什么体内会有剧毒?
在很多民间传闻中,有一种叫做“鸡冠蛇”的毒蛇,虽然是蛇但却能发出像鸡一样的叫声 ,头上还长有鸡冠,它也因此得名。除此外,它还有一个外号叫“野鸡脖子”。但令人奇怪的是,它明明是无毒蛇,体内却含有剧毒。
外号“野鸡脖子”的毒蛇是何方神圣?
它就是虎斑颈槽蛇,它是一种游蛇科颈槽蛇属动物,身体背面呈翠绿色或草绿色,体长为0.8米左右,体重一般在200-400克。虎斑颈槽蛇最明显的外表特征便是它的颈背上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它也因此得名。
它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等地,并且常喜欢生活在山地、丘陵、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以及稻田附近。虎斑颈槽蛇有时还会出现在农村的粪圈厕所中,所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蛇类中比较不卫生的一种。
虎斑颈槽蛇相比其他蛇类性情较为温顺,平时主要以蛙、蟾蜍、蝌蚪和小鱼为食,有时也会吃昆虫、鸟类、鼠类。
虎斑颈槽蛇每年会在6-7月份产卵,每次10枚以上 ,也有多者可达47枚。但目前随着数量的减少,它已经成为国家保护动物。
至于“鸡冠蛇”的传言,目前并没有看到过它的真实模样,只能通过一些记载来推测,而虎斑颈槽蛇则是最像“鸡冠蛇”的一种蛇类了。
虎斑颈槽蛇是无毒蛇,但为什么它的体内会有剧毒?
虎斑颈槽蛇虽然有毒腺,但却没有导管连接毒腺的毒牙,它齿槽后方较大的牙齿只是在形态上非常接近后沟毒牙的毒蛇,所以它是无法用毒牙直接传输毒液的。
除此外,虎斑颈槽蛇有毒也与它的食物有关,它常以蟾蜍为食,而蟾蜍体内是有毒的,而它吃掉蟾蜍后,毒液都会储存在毒腺中。不过虎斑颈槽蛇的毒液量非常低,平均毒量11.8毫克,毒液成分主要是金属蛋白酶类凝血酶等。
但是虎斑颈槽蛇静脉的毒性很强,由于传输毒液困难,有时还会造成浪费,所以中毒者一般都症状较轻,但是我们在遇到它后,一定不能出于好奇就去试探,因为带来的伤害是无法预估的。在2008年,相关人员将虎斑颈槽蛇进行了新的分类,它被划分为了毒蛇。
你知道蛇是如何捕食的吗?
蛇一般是依靠自己的嗅觉或是视觉来捕食的,陆栖和树栖的蛇在捕食过程中视觉更重要,而穴居、半水栖或水栖蛇类则嗅觉更主要。
无毒蛇一般在捕食时会先用自己细长的身体将猎物缠住使其窒息而死后,再开始享用它的食物或者是张大嘴将猎物直接吞下自己的肚子。
而有毒蛇在捕食时会在咬住猎物后将自己的毒液注入到猎物的血液中,破坏猎物的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这样猎物的攻击力不断减弱,蛇也可以安心地吃它。
#头号有新人#
近日,重庆一男子和朋友在野外郊游,突然发现前面草丛中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动,好奇心驱使下男子走近一看,结果顿时吓傻了!
原来当天男子看着天气挺好的,就约了朋友去野外游玩下。他们走到一处草丛时,看到里面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动,男子还心想:会不会是野兔呢,抓着可以美味一餐。
于是他带着好奇心小心翼翼地靠近的那处草丛,拨开草丛一看,万万没想到里面竟然会是一条“野鸡脖子”蛇。
男子也是个胆大的,他一点也不怕的就跟在它身后,还和朋友一边调侃一边拍摄,没想到下一秒蛇突然回头做攻击状,吓得男子一行人赶紧往回缩。
这种蛇名叫虎斑颈槽蛇,属游蛇科,非蝮蛇(剧毒),但此蛇有游蛇科中少有的后槽牙,可分泌毒液!更因情绪易激动,易怒,有极强的主动攻击性,所以时常有被攻击(叮咬)案例。本视频拍摄的蛇体为亚成体,从体长看预估为2年左右的幼蛇,可能因温度原因未发起攻击,实属幸运!
此前大家都误认为这种蛇是无毒的,只是因为其毒液量低,其实这种蛇毒静脉毒性很强。虽然因为后槽牙不容易注射毒液,但是真要注入人体后轻则流血不止还能引起肾衰,重则要人命,日本已经有好几例死亡病例,已经把它确定为剧毒蛇了。
大家在野外看到这种蛇,一定要注意躲避!
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为首批国家公园之一。
公园位于吉、黑两省交界的老爷岭南部区域,处于亚洲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中心地带,总面积1.4612万平方公里。其中,吉林省片区占69.41%,黑龙江片区占30.59%。
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壮丽而秀美,春风拂来,五颜六色的野花次第绽放,在森林地表铺就一层,形成林下花海。夏季,绿涛阵阵,山涧潺潺。秋风送爽时节,国家公园内又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万山层林尽染。冬季的林海雪原,一望千里,气势磅礴。
从2017年试点至今,公园内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已由2017年试点之初的27只和42只分别增长至50只和60只,监测到新繁殖幼虎10只以上、幼豹7只以上。
公园内保存着极为丰富的温带森林植物物种。据不完全统计,高等植物达到数千种,包括大量的药用类、野菜类、野果类、香料类、蜜源类、观赏类、木材类等植物资源。
植被类型主要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分布有高等植物150科406属666种,包括红松、钻天柳、水曲柳、东北红豆杉、人参、刺人参、岩高兰、对开蕨、山楂海棠、瓶尔小草、草丛蓉、平贝母、天麻、牛皮杜鹃、杓兰、西伯利亚刺柏、黄檗、五味子等。
野生脊椎动物270种,包括哺乳类6目14科43种,鸟类15目39科190种。
食肉类动物有大型的东北虎、东北豹、棕熊、黑熊,中型的猞猁、青鼬、欧亚水獭,小型的豹猫、紫貂、黄鼬、伶鼬等。
食草类动物有大型的马鹿、梅花鹿,中型的野猪、西伯利亚狍、原麝、斑羚等。
鸟类有金雕、白头鹤、丹顶鹤等鹀类、鸫类、鹟类、雁鸭类多种。
爬行类动物有棕黑锦蛇、红点锦蛇、白条锦蛇、虎斑游蛇、东亚腹链蛇、乌苏里蝮蛇、黑眉蝮等。
两栖类动物有中国林蛙、东方铃蟾、粗皮蛙、花背蟾蜍、极北小鲵等。
鱼类有大麻哈鱼、雅罗鱼、哲罗鱼、花羔红点鲑等。
图为公园内景观和动物
男子捉了一只鹩哥,鹩哥歌声很动听,价钱卖得很高,但它从不叫一声。男子用了四种方法想逼它开口,都不奏效。他去请教有经验的老爹,老爹说了一件事后,男子照办,结果成了这样。
鹩哥也叫秦吉了,和八哥同属椋鸟科,雄鸟叫声清丽委婉,是鸟市上的抢手货,价钱卖得很俏。
阳春三月,我在菩提树旁支了一张鸟网,第二天尼龙丝缠住一只红面鹩哥。我将它关进鸟笼。
我给寨子里养鸟权威波依罕老爹过目,他赞叹:“你抓到的是鹩哥中的极品,值一辆三驾马车。”
我提着竹笼到树林遛鸟,捉竹虫喂它,用清泉水给它沐浴。它不再用脑袋和翅膀撞笼子,羽毛长齐了,可却从没叫过一声。
鹩哥值钱,形象美是次要的,主要是歌喉要美,才让人心旷神怡。它不肯叫,身价必然暴跌,别说三驾马车,连匹小马驹也换不来。
我千方百计逗它开口,先停止喂食,叫逼口,希望它能在饥饿的无奈下,用叫声向我乞食,可它饿得双腿发软,嘴喙仍锁得死死的。
我又借来几只雄鹩哥,把鹩哥王围在中间,你唱我叫,行话叫“激口”,形成赛歌氛围,刺激它不甘落后,跻身于大合唱的行列。
鹩哥王用嘴喙梳理羽毛,露出不屑为伍的高傲神态,就是不叫。我只好又借来一只雌鹩哥,关进鸟笼,行话叫“逗口”,希望用异性逗引的办法,让它唱起情歌。
它对送上门的爱情照收不误,仍拒绝从喉咙吐出音符,我一怒之下捉了虎斑游蛇,让蛇盘在鸟笼上。
蛇头想钻进鸟笼,叫“惊口”,我企望它在死亡的威逼下急叫。可它羽毛恣张,嘴喙瞄准蛇眼,要进行战斗……
野鸟笼养,第一次开口鸣叫都有难度,但经调教引发它的兴致,一般都会开口叫,可鹩哥王就是闷声不响。
我去找波依罕老爹,让他瞧瞧毛病在哪里。
波依罕老爹提起鸟笼仔细端详了一阵说:“我活了这么大一把年纪,还没听说过有哑巴鸟的。
这只鹩哥心气太高,它不愿和平常的雄鹩哥比叫声。它是鹩哥王,金口难开,但一旦开叫,会把凤凰都羞红脸。”
“请你教我怎样才能让它开口叫?”
“再找只鹩哥王来,引起它的嫉恨,它或许就会开口叫了。”
“可我到哪再去找只鹩哥王?”
“曼燕寨康朗甩养着一只鹩哥王。”
我找到康朗甩,康朗甩答应把鹩哥王借我用一次。
他提两个条件:他带着鸟笼和我去曼广弄寨,他不放心宝贝鹩哥王交到陌生人手里;只要我的红面鹩哥开口鸣叫,他就算帮完我的忙。
他说要是我的红面鹩哥王开口鸣叫,叫声不同凡响,他的鹩哥王被压倒,自尊心受伤害,它可能从此不再鸣叫,而让他的鹩哥王变成哑巴鸟,他大惨特惨。
我同意康朗甩提的条件。康朗甩的鹩哥算得上是佼佼者,称之为白脸鹩哥王。康朗甩的鸟笼里,除了白脸鹩哥王,还有一只雌鹩哥。
当康朗甩把他的鸟笼放在我的鸟笼旁时,白脸鹩哥王感觉到威胁,在鸟笼上蹿下跳,发出示威性质的鸣叫。
到底是罕见的鹩哥王,叫声与众不同,所有的鹩哥、八哥都跟着鸣叫。
可这对红脸鹩哥一点不起作用,它又恢复冷漠表情,无动于衷。
“这家伙掂量着白脸鹩哥王不如它强,引不起兴趣。”波依罕老爹说。
“怎么办?”
“给它尝尝失败的滋味,它或许会因痛苦而鸣叫。”
波依罕把鹩哥皇后从笼子捉出来,把它塞进我的红脸鹩哥王的笼里。
白脸鹩哥王焦躁不安,把两根翼羽都折断了。
开始红面鹩哥王对鹩哥皇后的到来,并没表现出太大热情,腾出地方,让鹩哥皇后和它并排停在横枝上。
但它看到白脸鹩哥王撞墙,神采飞扬起来,去拍鹩哥皇后头顶的白毛。皇后朝红脸鹩哥歪过头去。
白脸鹩哥王叫得愈发响亮。就在红脸鹩哥王翅膀快碰到鹩哥皇后脑袋时,康朗甩将线头一扯,鹩哥皇后被拉出笼门,回到白脸鹩哥的鸟笼。
红脸鹩哥王目瞪口呆。白脸鹩哥王发出惊喜的叫声。
红脸鹩哥王一甩脖子,吐出鸣叫,果然是举世无双的金嗓子。
鹩哥皇后亢奋起来,抓住竹枝摇晃,想回到红脸鹩哥王身边。白脸鹩哥王绝望地哀鸣。
康朗说:“我不能待下去,不然鹩哥就废掉了。”离开曼广弄寨。
红脸鹩哥王仍昂着头,一个劲鸣叫着,变化着各种叫声。
我想,过一会儿它叫累了,就会停止鸣叫。一个小时过去了,它仍在叫,双翅耷落,羽毛蓬乱。
我慌了,用竹签挑起蚂蚱堵它的嘴,用冷水淋它的脑袋,用布帘子蒙住鸟笼,可一切均属徒劳。
它是鹩哥之王,不能忍受另一只雄鹩哥从它身边夺走它中意的雌鹩哥,它要用生命捍卫荣誉。
它站不起来,叫声越来越响亮,嘴腔喷出血花,死了。
故事改编自《烈鸟》,本文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删除,谢谢!
环环想说,
红面鹩哥太倔犟,性子太烈,男子想尽方法,都没能使它开金口,但在爱情的角逐中,它甘愿放下架子,向雌鹩哥求爱。
人畜一般,万物皆有情。“一情善恶为有知,惟动物有之。” 动物也有感情,有喜怒哀乐。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情感点评大赏# #我要上微头条# #故事#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转载此文仅为传播更多生活知识,并无其他之目的。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若您要转载此文,请务必也同样注明原文出处。